從“中國制造”邁向“中國智造”,科技創(chuàng)新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(fā)展提供了有力支撐。證券時報推出大型系列報道“中國智造面對面”,全景展示我國科技制造硬實力,展現“中國智造”新風采。
“只要航天需要,我們有能力、有信心、也有決心實現技術突破!” 本期聚焦航空航天,證券時報記者將帶您一起對話華菱線纜總經理熊碩,了解支持宇航員實現太空漫步的特種線纜背后的秘密。
服務中國航天事業(yè)是制造企業(yè)的驕傲
華菱線纜總經理熊碩:這些年,是咱們中國航空航天發(fā)展比較快的時期。華菱線纜有幸成為中國航天發(fā)展史上的一個見證者、參與者,公司幾十年來一直在為這方面做一些基礎工作。
我們參加了國家的一些重要的型號,包括運載火箭發(fā)射、神舟系列飛船,還有登月計劃、空間站建設,特別是載人航天方面我們都參與了一些配套型的項目和合作。
證券時報記者:航天航空市場是一塊比較高端的市場,它對于電纜產品的性能有什么比較特殊的要求嗎?
華菱線纜總經理熊碩:從整體結構來說,航天航空線纜和普通電纜沒有太多的差別。但是,在一些性能指標、應用環(huán)境方面有比較苛刻的要求。尤其是航空航天領域,要求產品的一致性和高可靠性,還有一些特殊環(huán)境的適應性。
比如超高溫點火電纜,這個電纜一個特點是柔性,要柔軟性;再一個特點,是耐高溫的等級強度高,需要在火箭點火產生的急速燃燒的情況下使用。未來,這種超高溫點火電纜還要向更柔軟耐更高溫的方向發(fā)展。只要航天需要,我們有能力,有信心,也有決心把它研發(fā)出來。
通過技術創(chuàng)新和技術改造,華菱線纜已經在行業(yè)擁有著比較前沿的一些研究和技術儲備。在整個航空航天產品領域里面,公司的技術水平屬于第一集團軍。
證券時報記者:在服務航空航天事業(yè)的經歷中,背后有沒有什么故事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?
華菱線纜總經理熊碩:航空航天事業(yè)是國家的榮耀,我們只是做了該做的一部分,比如,翟志剛使用的出艙臍帶纜。這款產品的開發(fā),也是經過了很多次的研發(fā),也有很多的失敗的經驗總結。
能夠支持咱們中國的宇航員在太空漫步,作為一個中國人,一家中國制造企業(yè),我們?yōu)樽龀隽艘稽c點貢獻深感驕傲。未來,中國的太空站建設還會越來越蓬勃的發(fā)展。我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企業(yè)和我們更多的產品,服務于中國的航天,也為世界造福。
這里面的故事嘛,我曾受邀現場觀看天舟一號發(fā)射,在萬人的現場看到神舟七號將天舟一號升上太空,當火球從頭頂飛過,全場歡聲雷動,我自己也是心潮澎湃。因為華菱線纜參與了基地的項目建設,也解決了一些卡脖子難題,攻克了一些困難,終于讓天舟一號抓住了那一分鐘的窗口期,我們覺得萬分的榮耀。
攻關卡脖子技術
證券時報記者:在航天航空電纜產品方面的卡脖子產品,具體有哪些方面?公司在擺脫對外依賴方面,取得過哪些成果?
華菱線纜總經理熊碩:“卡脖子”,是指在一些大家可能認為很簡單、很不經意的地方,突然有一天需要用的時候發(fā)現沒有供應。在航空航天方面,國際上供應鏈還是比較豐富,但是有些技術、工藝、材料,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上會更加安全一些。
作為一家企業(yè),我們可以用一些替代產品,去應對眼前的交付壓力,但是如果沒有在人才培養(yǎng)、基礎材料、工藝研發(fā)等各方面的長遠布局與突破,終究不能完全國產化。即便實現了部分替代,也終究是存在短板和瑕疵的。
華菱線纜也將在人才培養(yǎng)、裝備工藝的國產化和企業(yè)研發(fā)突破方面去做文章。當然,更有賴于國家基礎產業(yè)和基礎材料研究的突破,共同解決國產替代、“卡脖子”的問題。
證券時報記者:剛才在參觀廠房的時候,我們發(fā)現公司最開始采購的機器是德國的、美國的,2020年采購了國產的第一臺35KV三層共擠生產線,當時是一個什么樣的契機呢?
華菱線纜總經理熊碩:國際供應鏈好的時候,對我們幫助很大。公司從國際的先進技術和先進領域里面學到了很多的東西,我們前期的建設,都是有賴于向國際先進的企業(yè)對標,并獲得了國際技術的支撐。
未來,在交付、配套服務、工藝改進方面,終究還是要消化吸收。國內的友商們已經解決了裝備的國產化問題,我們也是積極的鼓勵和支持中國國產化的推進。當然,國產化的推進并不是排斥進口。我們還是要向世界一流的企業(yè)學技術、學管理,這一條來說我們是不容置疑的。
國力的提升有賴于中國制造業(yè)強力的發(fā)展。華菱線纜將立足于積極配套,緊跟國家的航天技術發(fā)展的節(jié)奏和技術要求。同時,努力地攻克從制造工藝、材料應用等方面的一些國產化的替代要求。盡量爭取做到解決全面國產化目標。
航天經驗助力民品開發(fā)
證券時報記者:華菱線纜服務于航天領域重大工程的經驗,對公司開發(fā)民品市場有沒有起到幫助作用?
華菱線纜總經理熊碩:其實我們做一些通用的產品,挑戰(zhàn)性并不大。航空航天產品由于獨特的應用領域和高標準、高可靠性的要求,對企業(yè)的工藝和材料、產品交付都有極高的要求,練兵的作用非常強。在這個過程中,逐漸形成了企業(yè)的技術儲備和產品儲備,我們慢慢將在航空航天領域積累的應用心得,進行技術轉化,往民用方面進行推廣。
比方說,高溫測量監(jiān)測電纜就是從航空航天線纜的高溫技術轉過來的,目前在冶金行業(yè)的高爐煉鋼場景中有所應用。
證券時報記者:在通用產品和以航天類為代表的高端產品中間,公司是如何做平衡的?
華菱線纜總經理熊碩:華菱線纜現在的產品,總體上是朝著精品、高端方向走。華菱線纜現在有一個指導方針,叫做“精品立企,高端致勝”。這個口號,也代表了華菱線纜的戰(zhàn)略方針,做精品是華菱線纜高質量發(fā)展一個必然的選擇,也是企業(yè)未來能夠立足的一個根本所在。
走高端市場,才能做出差異化。只有高端市場,才能擺脫紅海進入藍海。只有高端產品,才能提升企業(yè)的技術和人才儲備。
但是,高端的產品,市場肯定不是最大的。作為企業(yè)來說,必須在通用產品領域里面,做到有成本上的競爭力。在專用產品上面,要讓大家覺得無論是技術、服務,還是個性化定制的能力,都要有“精品”的美譽。
證券時報記者:您怎么看待電線電纜行業(yè)的發(fā)展前景?
華菱線纜總經理熊碩:電線電纜這個行業(yè),企業(yè)眾多,產值巨大, 2017年開始,國家嚴厲的整治行業(yè)亂象,促使行業(yè)逐步向規(guī)范化、標準化和高質量發(fā)展。但是特種、高端電纜還是中國的短板和痛點。現在有更多的企業(yè)投入技術領域的研發(fā),特別是通過自己的技術研發(fā)平臺,開創(chuàng)了行業(yè)嶄新的時代。所有的企業(yè)對新技術的認可撲面而來。
華菱線纜是特種專精特新企業(yè),永遠不能自滿,絕對不能停腳步。技術浪潮讓企業(yè)感受到在技術知識、人才知識和工藝材料理解方面的短板和不足,這種緊迫感,也迫使華菱線纜加快技術研發(fā)腳步。
解決“卡脖子”的事情,不僅僅只是體現在航空航天領域,而是各個方面都存在著,這也為大家提供了發(fā)揮的舞臺。在現在這個時代,我們電線電纜企業(yè)應該幫助中國上到新的臺階。
責編:張騫爻
校對:祝甜婷